吴德华:见证中国公估前行
他是中国保险公估第一张牌照持有人。面对行业危局,他一度想过放弃,但最终选择前行。如今,在新的平台上,他要一展抱负,把自己的保险公估梦想变为现实。
梦想起航
时间 2008年12月18日 地点:深圳
事件:泛华保险公估有限公司成立
2008年12月18日,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因为在30年前的今天,中国改革开放正是在深圳拉开了帷幕。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泛华保险公估特意选择这个日子,表达他们进入保险公估市场的信心和对美好前景的展望。2008年12月18日,中国首个按照集团化模式运作的保险公估公司——泛华保险公估有限公司在深圳宣告成立。泛华打造保险公估强者的梦想拉起了风帆。
泛华保险公估在此时成立可以说是逆势而上。泛华保险公估由广东方中公估、深圳普邦公估、上海天衡公估三家专注于不同领域的保险公估公司合并而成,三家公司早在2008年4月15日就在开云官方体育app官网集团的支持下于广州签署了合并协议。据统计,截至2008年第3季度,三家公司合计业务收入8055.27万元,占有中国保险公估市场近11%的份额。
泛华保险公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德华介绍,泛华保险公估计划以3—5年时间,投资不少于1亿人民币,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各省、地、市、县以及重要城镇的公估网络,网点数要达到2000个,公估师从业队伍要达到8000人,这是第一个目标。自从2007年初泛华保险公估(筹)就开始着手制定公估的标准化,目前,泛华保险公估基本完成了财产险、水险、车险的标准化管理和操作体系。现正准备把标准化纳入到泛华保险公估的核心业务管理系统,希望通过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公司和所有员工实现互动,员工每一天的工作都将在系统留下痕迹。希望通过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的有效管控,为全国公估的布局和发展打下一个坚实基础。计划投资3000-5000万甚至更多的资金建设一个服务平台,包括核心业务系统、定损系统、报价系统、咨询网络等等。
泛华保险公估正在推行独立法人分支机构,希望通过这一制度创新安排,将公司各层级的利益和公司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公司员工、管理层、团队各层人员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表现与公司发展息息相关,同时能够分享公司的发展价值,承担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另一项制度创新是已推行的独立公估人制度,目的是减少管理环节,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经营成本。保险公估总是不挣钱,尤其是车险公估。原因在哪里?是不是管理环节出现了问题?是不是成本有问题,资源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浪费?吴德华思索着,并通过一年多制度创新的积极探索,有了深刻体会和实践成效,公司管理难度下降了,成本降低了,利润增加了。
谈到未来泛华保险公估的发展,吴德华如此定位:第一是夯实传统公估领域,即继续做好产险、车险和水险公估,并通过标准化管理不断提升传统领域的核心价值;第二是着力发展风险管控领域,通过专业化、标准化运作并借助庞大的专家库系统,为保险人、被保险人及时提供风险管控和风险咨询服务,逐步将泛华保险公估打造为风险管理专家;第三是探索保险公估服务延伸,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泛华保险公估能够成为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保险公司的服务总外包商。
吴德华在成立大会上说,泛华保险公估顺利成立确实不容易。加入公估行业10年的时间里,为公估的发展,为企业的生存,我们流过汗,流过泪,流过血,付出了青春,甚至付出了公估师的生命。我们有过欢乐,有过痛苦,有过迷茫,也有过对行业发展信心的缺失。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特别感谢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的支持,感谢保险业的各位领导与同仁的信任和帮助,感谢社会各界朋友的关注和鼓励。
吴德华的感言和答谢发自内心,让在座的和他多年来风雨同舟的伙伴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我们也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中国保险公估业发展的风风雨雨和艰辛历程。作为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第一张保险公估牌照的持有人,吴德华见证了中国保险公估行业的发展,并为此付出了很多。
上下求索
时间:2001年3月18日 地点:广州
事件:吴德华拿到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保险公估第一张牌照成立方中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为公估的发展,为企业的生存,我们流过汗,流过泪,流过血,付出了我们的青春,甚至付出了公估师的生命。我们有过欢乐,有过痛苦,有过迷茫,也有过对行业发展信心的缺失,但振兴中国公估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直鞭策和支撑着我们,一路坚持下来,无怨无悔,不言放弃。
吴德华曾在高校教过书,还先后在广东中外合资企业、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担任过主要负责人,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都不错。但天性不安于现状的他给自己订立的下一个目标是,在金融领域投资,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
谈到为什么进入保险公估行业时,吴德华说,保险公估当时在中国尚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他认识到,国际上保险公估已高度发达,而国内保险业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保险领域的专业化分工,中国的保险公估必将应运而生,并将以更快的增长速度来满足保险业对公估的需求。
1990年代末,中国保险公估理论和制度法规几乎一片空白。吴德华意识到,中国保险公估必须借鉴国际保险公估先进的理论与制度,结合实际,建立中国保险公估业的理论制度体系,指导和推动行业发展。1999年尚在筹备方中保险公估公司期间,他就组织国内保险业和高校专家着手翻译国际最先进的英国皇家理算师协会的公估标准系列丛书,共10册近300万字耗时3年耗资30多万元,当时得到中国保监会中介部的大力支持与高度认可。这套丛书尽管因版权原因未能如愿出版,但是,该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足以体现吴德华对中国保险公估业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筹备,2001年3月8日,吴德华终于拿到了中国保监会发放的第一张保险公估公司的牌照,成立了广东方中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方中保险公估公司成立半年之际,接到了当时国内最大的财产保险赔付案——长虹暴雨、洪灾损失案,这对方中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吴德华的带领下,方中抽调公司全部的力量,日夜奋战,最后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定损理算工作。面对方中保险公估公司出具的科学严谨的保险公估报告,保险双方高度认可并欣然接受。方中保险公估公司从此有了良好开端,财产保险公估收入与质量一直名列行业前茅,曾一度引领中国保险公估业。
方中保险公估公司的成长之路并非都一帆风顺,10年中经历了许多坎坷,遭遇过种种困境。吴德华说,资金不足是第一大困境。因注册资本少,公估利润薄,且收入回流不畅,公司时常陷入入不敷出境地。第二大困境是社会认知度低。当时,人们对保险公估没有概念,只知保险有理赔,不知道保险理算定损有公估。这种状况导致保险公估社会需求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公估业务的起步和发展。第三大困境是行业制度法规滞后。随着准入门槛的降低,保险公估在先天不足且缺乏政策倾斜保障的情况下,市场出现无序竞争状态。内部管理机制落后是第四大困境,公司时刻面临人才流失和生存危机。
吴德华回想当初深有感慨,保险公估好像夹心饼,夹在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规模做不上去,没钱没地位。2006年方中保险公估公司经历了一次裂变,出现了重大经营管理危机。他一度想放弃但最终选择了坚持。危机可能让一个企业走向破产,也可能让一个企业重生。吴德华在心底发誓,要将保险公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坚持下来,无愧于中国保监会第一张保险公估人牌照。促使吴德华在保险公估领域坚定前行,除了信念,还有一群患难与共的公估同仁。吴德华动情地说:我们一起流过汗,流过泪,甚至留过血,有过欢笑,有过痛苦,有过迷茫,但振兴中国保险公估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直鞭策和支撑着我们,一路坚持下来,无怨无悔,不言放弃。
坚持但不能盲目。保险公估尽管孕育着发展生机,是一个有潜力的朝阳行业,但困难仍然存在。保险公估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怎样去发展?如何找到解决资金、人才、管理等瓶颈的钥匙? 吴德华苦苦思考,他认定,保险公估业要做大做强,一定要有遍布全国的网络,要有公信力,要有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和统一的操作平台,要为保险人提供更专业、更快捷、更低成本的服务。而要做到这些一定要有雄厚的资本支撑,光靠保险公估自身的发展和积累是不可能实现的。
浪漫合作
时间:2006年底 地点:广州
事件:吴德华代表方中保险公估公司和开云官方体育app官网集团的董事长胡义南只用了一个小时左右时间谈判,便正式确定双方合作。
泛华保险公估有限公司的宣传册封面很简单,公司名称包容在大大的“容合”两个字下面,虽然简单但很有内涵,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吴德华表示,泛华公估的宗旨就是希望保险行业的同仁,各界人士能够与泛华公估“容合”,合作、合资、加盟,产生聚合效应,共同打造保险公估服务平台。
吴德华笑称和胡义南的谈判是很浪漫的。胡义南问有什么要求,吴德华只讲了三句话,一是要善待方中的员工,二是要把方中和公估业做强做大,三是大公司不会欺负小公司,按泛华并购规则即可。对于自己的股份及待遇只字没提。胡义南听后也很快就列出几条,给了吴德华满意的答复。前后仅用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双方即达成共识,把非常复杂的公司合并问题浪漫解决。就是基于这点相互间的信任,在没有签定正式合作协议的前提下,泛华集团的人员已介入方中的管理和日常工作,很快对方中保险公估公司进行了改制和整编。直到2007年12月5日,方中和泛华集团双方才正式签定合资协议。由于泛华集团各方面的积极投入,方中保险公估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2007年公估收入1100万,2008年公估收入近3000万。
吴德华和胡义南都意识到,保险公估业近几年虽然取得了迅速发展,但只是自身的成长而已,相对于整个保险业的高速发展,保险公估业发展仍然非常缓慢,它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保险公估所提供的服务,与保险业对保险公估的有效需求存在巨大的落差,也可以说是严重滞后。规模小、产能低、管理基础薄弱,是目前保险公估业发展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保险公估网络,打造一个比保险人更专业、更快捷、更低成本的公估服务平台。2007年,泛华集团上市获得了雄厚的资本支持,于是,方中开始着手建立覆盖全国的保险公估网络,整合行业资源,走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在泛华集团大力支持下,广东方中保险公估有限公司顺利与深圳普邦保险公估有限公司及上海天衡保险公估有限公司达成合并意愿,并于2008年4月15日宣布三家公司合并,共同组建泛华保险公估集团。“泛华公估这个平台的建立,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更承载了众多人的希望,泛华集团胡义南董事长、深圳普邦保险公估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志源及上海天衡保险公估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兵,还有众多公估行业的有识之士,他们把个人的荣辱得失放在了一边,把公估业的发展放在了首位,这令我很受鼓舞,我想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把公估这个事业做好,做强!”吴德华动情的说。
泛华保险公估的宣传册封面很简单,公司名称包容在大大的“容合”两个字下面,虽然简单但很有内涵,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吴德华表示,泛华保险公估的宗旨就是希望保险行业的同仁,各界人士能够与泛华保险公估“容合”,合作、合资、加盟,产生聚合效应,共同打造保险公估服务平台。泛华保险公估服务平台应有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完善的标准化流程、健全的核心业务系统、定损系统和报价系统。吴德华再三强调, 能否提供更专业、更快捷、更低成本的服务,是泛华保险公估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泛华保险公估存在的基础与价值所在。泛华保险公估力争用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能够打造这一理想平台,接受所有保险人的委托,为全社会提供又快又好的服务,以推动中国保险公估业质的变革,让保险公估成为必然,为中国保险公估业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坚定前行
尽管保险公估最初产生于保险理赔环节,是一种为了解决理赔中的矛盾应运而生的事物,但随着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保险公估已不再完全是单纯的损失理算的涵义了。不论是在业务范围,还是在业务种类上,保险人都越来越多地需要保险公估人的帮助,保险公估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将继续在深度、广度上延伸下去。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子网络的兴起,其他领域的保险变得越来越复杂。巨灾风险的发生、尖端技术的滞后以及复杂多变的环境令保险人望而却步、裹足不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保险人,发挥自身的中介优势,保险公估人将其业务领域大加扩展,从承保的保险标的的资产评估、风险识别与衡量到防灾防损、灾后理赔,从原来的建筑物火灾保险到普通财产保险、海上保险、特种保险、责任保险,不一而足。这充分显示了保险公估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与动力,我国加入WTO后,也预示了保险公估这一中介产业的最终发展方向。
吴德华表不,公估业今后的发展将会有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首先在政策层面来说,为促进保险产业链的完善及充分发挥保险中介机构在保险产业链中的作用,保监会一方面引导保险公司加快基层分支机构经营转型,逐步缩小和剥离一部分展业、服务和理赔职能,一方面是支持保险中介探索建立保险中介集团,支持保险中介机构市场化重组与并购。另一方面在新起草的保险法中,保险中介的法律地位将得到确认;其次公估行业近三年以年均67.22%的速度增长,其高成长性增加了境外资本和境内资本进入的吸引力,投资者可以通过并购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保险公估业,节省成长的时间与成本;再次随着全世界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加强,传统的包括初期成立的加工企业,高污染的企业一定会被放弃,新兴行业将迅速崛起包括服务型的企业,低能耗的企业,低污染的企业,高科技的企业等。这些大社会背景环境加上泛华公估自身的实力,泛华保险公估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
吴德华表示:泛华保险公估为追求一个伟大的梦想而来,我们深知肩负的责任,我们维护商业诚信,构建和谐社会为已任,力争3到5年时间将泛华公估建设成中国乃至亚洲最强大的公估公司,泛华公估作为我国保险公估行业首个集团公司,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进取的勇气,创新我国保险公估发展模式,以其一系列实践,积极探索与引导推动行业快速发展,以“公信力”建设为目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成为引领行业走向蓝海的旗舰
吴德华档案:
在高校教过书,先后在广东中外合资企业、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担任过主要负责人。2001年3月8日,拿到了中国保监会发放的第一张保险公估公司的牌照,成立广东方中保险公估有限公司。现为泛华保险公估有限公司董事长。
来源:保险家杂志 http://www.baoxianjia.com/html/people/20090109/21SEJU8GZ38O6RGH.shtml